老旧小区改造“小中见大”
发布时间:2023-03-16
老旧小区改造“小中见大”
日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中国将实现新开工改造5.1万个城市旧社区的年度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市旧社区的改造任务。旧社区改造是提高人们获得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已经开始改造16.3万个旧住宅区,惠及2800多万居民。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探索了很多经验和做法,很多城镇旧住宅区改造的经验被选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国家旧住宅区改造可以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虽然模式不同,但成功的经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着眼于“老”的特点,把握“小”的内涵,做足“大”的文章。
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让小区的质量提升更加贴心。老旧小区普遍具有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改造空间中改变民生,需要下大力气刺绣。在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地面和地下的协调,“面子”和“里子”并重,不仅要解决和完善居民的迫切需求,如市政设施、城市堵塞和环境治理,还要完善医疗、养老、幼儿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智能改造,社区的整体服务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将民生与发展相结合,提升城市形象质量。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基础工程。通过小带大、小中见大、有机更新,可以延续城市文脉,在整合城市整体风貌的过程中打造城市品牌。同时,围绕老旧小区的需求,布局生产、生活、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新老城区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激发老城区的活力和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在实践中,很多地方充分发挥了民主协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出现了“幸福圆桌会”、“院巷议事团”等改造与治理相结合的好方法,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值得推广。在旧社区改造中,要问人民需要什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群众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丰富。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65.22%,城市建设进入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阶段。老旧小区涉及的人口、环境、管理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化。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到城市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长期做出贡献,因地制宜,制定精准政策,让“老居民”在实现老旧小区新面貌的同时,享受“新生活”。